土耳其小說大師帕慕克榮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到土國境內,引發喜怒不一的反應;文化圈及官方叫好,認為是土國的榮耀、驕傲,但強硬派的民族主義人士則認為,帕慕克是個叛國者,長久以來耍弄手段,只為博得諾貝爾獎。

帕慕克前年來 親身觀察台灣經驗

丁文玲/台北報導

今年五十四歲的帕慕克二○○四年曾經來訪台灣,出發前,曾由本報《開卷周報》越洋致電到土耳其專訪,這也是帕慕克在台灣媒體的首度獨家曝光。

帕慕克來台,引起國內文壇一陣旋風,文人作家包括南方朔、楊澤、李昂、韓良露、阮慶岳、楊照,學者廖炳惠、民運分子吾爾開希…等,都曾近距離接觸、接待過他。帕慕克除了曾赴紐約流浪三年之外,其餘光陰幾乎都居住在伊斯坦堡, 帕慕克近年作品譴責土耳其曾經殘酷屠殺少數民族庫德族的血腥歷史,引起土耳其國族與民族主義者的反彈,訪台不久後,他即因為言論得罪了土耳其政府,遭到當局起訴,被控「侮辱土耳其國格」,判刑三年,差點入獄;後來這項訴訟在歐盟的壓力下宣告撤銷,他也因為這樣,獲頒「德國書業和平獎」,邀請成為法蘭克福市的榮譽市民,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避難到德國。

帕慕克的小說喜歡以顏色命名,也充分發揮大學時代主修建築的背景,他曾對記者表示,夢想過要當一個畫家,不過長大後放下了畫筆,決定走向寫作之路,或許因為如此,他寫小說時,特別偏好描寫顏色、線條、構圖與視覺。 

由於伊斯坦堡數年前曾經遭受地震襲擊,造成嚴重的傷亡,帕慕克曾表示,他來台灣,一方面也是想要仔細觀察台灣的經驗,以便日後納入寫作題材。他對於中國傳統的繪畫也很有興趣。

關於作品的圖像性,以及文字如何表現建築的具體結構,帕慕克有很獨特的觀點,他說,繪畫與故事有時可以融合成一種創作,例如古今各地都很常見的「畫片說書」,在這種演出裡,圖像、文字、語言、肢體動作,都可稱為文學的重要部分。

帕慕克認為他的政治小說裡沒有教條,沒有特定主張,也不選邊站,他希望經由像他這樣沒有特定政治主張、從小和西方人一樣在現代化城市成長的作家之筆,西方世界能夠更了解當地人真實的想法,不再把回教國家人民視為狂熱宗教信徒,或者盲目的國族主義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rywu06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