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問題
1.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2. 蘇哲蘭的差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3. 社會學想像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標籤理論
(Labeling Theory)

  從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個體行為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變得不正常,主要是因他人不當標籤所致。

蘇哲蘭的差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蘇哲蘭由於從事白領犯罪、職業竊盜及智商與犯罪等之研究,認為犯罪乃是對於犯罪價值觀(或犯罪副文化)學習的一種結果。尤其是社會流動、社會競爭及社會衝突的結果,造成社會的解組。社會的解組亦會造成文化衝突,產生不同的接觸,個人接觸到不同的價值觀,亦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型態。而其中常與犯罪者接觸者,就較容易從事犯罪行為。接觸的頻率、強度及持久度愈大者,愈容易犯罪。

社會學想像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知名社會學家密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在其《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書中曾提到:研究社會學不只是分析社會現況,還應該指出社會發展的可能方向,以供世人遵循。

社會學想像就是要挑戰這個後現代散眾社會。米爾斯希望通過對於社會人文知識份子的召喚,打破後現代知識壟斷於科層制與專家的情況。這些外在於科層制知識生產的知識份子,米爾斯稱之為知識工匠。知識工匠應該要在舉目望去遍地是快樂機器人的社會中尋找他的公眾。這如何可能?如何維持這樣一個杜威式的激進實用主義的信念?要知道,五十年代尚且不是二十世紀初的進步年代,那時的杜威況且慨歎於公眾處在失神狀態!在冷戰的五十年代,公眾何在呢?一向在宗教上自我認定是無神論者,甚至自命異教徒批評正統基督新教的米爾斯,其實在骨子裏還是個真正的,因而也是早已消失的新教徒。以一種韋伯曾描述過的第一代新教徒結合信念與行動得以救贖的姿態,米爾斯說:汝必須相信,並依此信念行動。米爾斯在《社會學想像》最後,以一種類似使徒的方式說:我們要以我們已經活在一個完全民主的社會的假設來行動,惟有這樣做,我們才會有一天真把這個假設取消掉。聽哪!這是句多不合時宜的話!永遠的不合時宜。

美國社會思想家米爾斯(C. Wright Mills)在《社會學想像》裡更有過尖銳的討論。他指出:
  ──我的觀念完全反對另外一種社會科學。那種社會科學由層級化的技術人員掌控,以方法論的偽裝來壓抑社會研究。它擠滿了各式各樣含混的觀念,或者將各種問題瑣碎化,而且也不和與公眾相關的課題連繫起來。它的抑制含混,已創造出一種沒有建議的社會研究危機。」


社會學想像
  by
皓呆 (from奇摩知識,如不願意刊登請來信,感恩)

什麼是社會學想像呢?「社會學的想像」這個詞是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米爾斯)提出來的,他寫了一本書就叫做《社會學的想像》,這本書裡面,他說:
「社會學想像就是每個人將其個人處境關連到社會公共議題的過程跟努力」。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今天新聞報導了一個高中生在聯考前一天自殺的社會新聞,我們想到了什麼?一般人或許只想到是他自己個人的問題,可能抗壓性不夠、EQ太低、成績不夠好怕考不上理想大學。但是今天他自殺真的只是他自己「個人」的問題嗎?學過社會學想像的人會去思考這是與整個社會相關聯的,大學文憑真的可以保障一個人未來的生活嗎,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學歷貶值的年代,教育體制的失敗,媒體處理自殺新聞的手法是否不當,網路世界自殺手法的傳布是否要有所管制,以致於他的家庭背景(和諧、暴力、清寒、富裕、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等等,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審慎地檢視這個自殺事件的發生,因為他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社會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是這當中的螺絲,當其中一個螺絲壞了,整台機械隨時會有故障的可能,或許這台機械早就壞了。

C. Wright Mills
在書裡提到:「社會學的想像我們一般人不會去從事,因為人們通常不會用歷史變遷和社會因素來解釋自己所忍受的煩惱」,又說:「人們很少意識到,個人生活模式和世界歷史的軌跡之間有一種微妙的接合。」

社會學的想像能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更廣闊的意義,能讓我們跳出現實生活,自高處俯瞰那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社會力。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職業、如何選擇婚姻伴侶、如何教養兒女、信仰何種宗教、以及如何安排休閒活動,我們都將逃不出社會力的影響範圍,而這些社會力也遠非我們能力所能控制。社會學的想像會讓我們發現,社會是一個舞臺,每一個人都是社會舞臺的演出者,每一個人必須為他的社會觀眾而表演,雖然,每一個人可以自己不同方式來詮釋自己的角色,但是詮釋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個人是逃不出較大社會劇本的範圍。一個人如能學會運用社會學的想像來看每天的世界,他將看到的是一個新的景象。

補充參考資料:
標籤理論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e000766.htm)
社會學想像
(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334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rywu06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