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0  中國時報
憲改第一步 立憲政典範
顏厥安

當泛綠開始用泛藍專利之「鞏固領導中心」以及「擔心政局不穩」來反對阿扁辭職
時,歷史似乎嘲弄地讓人開始「同情地諒解」孔宋家族之玩法弄權,以及老蔣其介
如石地一路掌權。沒錯,當憲政僅是法條,當憲法,竟然變成刑事訴訟法的「下位
」規範時,對當權者的同情諒解,將成為人民的永恆枷鎖
                                                                               
如果以典型法學思維來分析阿扁辭職爭議,也許可以一個三階結構來思考:第
總統是否有違法、失職、濫權的行為;如果有,第,其行為的嚴重程度是否已經
到應加以罷免、彈劾或要求其辭職的程度;如果已達到此程度,那麼第,檢驗是
否有其他重大的「阻卻去職事由」,例如其辭職可能造成重大政爭或動亂等,來反
對其去職。

贊成阿扁下台者,對前兩問題都持肯定;對第三問題則持否定或認為不應考慮的態
度。反對阿扁下台者,則可能認為應嚴格將第一要件限縮在「違反刑法」(犯罪)
行為;或者認為並未嚴重到要去職;或者乾脆以對第三要件的肯定,亦即認為將導
致重大政爭或動亂等來保扁。
                                                                               
將第一要件限縮在刑事犯罪,不但誤解了法治原則,更誤讀了總統除內亂外
患罪外
之刑事豁免憲法條款。對於身為三軍統帥的總統,是不可能以「司法」
來強制的。否則若總統身處於無罪推定等正當「程序中」時,誰有權以及如何判定
其是否「不能視事」?一位被告或嫌疑人又如何可統帥三軍呢?因此刑事違法是失
職或濫權的次類型,而不能反過來將去職的要件限縮在違法。
                                                                               
至於主張阻卻去職事由者,不但必須以肯定總統應辭職為前提,更應負舉證責任證
明何種嚴重政爭或動亂將因總統辭職而發生。目前看來,主張者多半都是口頭說說
,尚缺乏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台灣的局面會因為陳總統下台就大亂(民進黨內訌應該
不算吧?)。

需要嚴肅看待的,是第一要件中的「濫權」。因為在目前陳總統的個案中,似乎亦
無證據證明是陳總統本人故意濫權聚斂或壓迫異己,倒比較接近於某種「過失」濫
。更仔細地說,此處涉及「權力通路」之憲政管控議題。憲政主義的特點之一,
就是試圖將一切能接近、影響掌權者決策,以及掌權者能影響、干預各項事務的通
路徹底體制化。可惜在台灣這個憲政殘敗的境況下,不論是權力的親近通路還是干
預通路,幾乎都管控失靈。一妻二秘三師的不當行止或陳總統自己的權力下放說,
皆為明證。
                                                                               
因此陳總統的憲政不法類型,也許可定位為基於重大之有認識過失(可預見但確信
其不會發生),導致權力通路嚴重管控不良,進而出現其親信親族的濫權與違法行
為。此種因失職而產生的延伸性濫權類型,也許在其他民主先進國家不易出現,但
在新興民主國家當中卻相當重要。若對此不能有體制反省與改革,不僅陳總統易犯
,所有台灣未來領袖皆可能再犯。
                                                                               
如果此種對陳總統本人尚為有利的分析可以成立,那麼總統承擔起「憲政過失不法
」責任而自行請辭,正好是樹立管束權力通路典範的良機。否則不僅暗示憲政機關
掌權者僅需對其本人之刑事違法行為負責,因此可放任其周邊權力通路的濫用;此
等行徑又何足以倡導憲改或制憲。畢竟憲政典範建立,正是憲改的第一步。筆者相
信,此亦為「道德危機聲明」的要旨之一。

附帶想指出的幾點是,第一,不論是倒扁或護扁,其思考多半跳不出「貪腐vs.清
廉」的傳統邏輯。因此前者可以犧牲無罪推定、傳聞禁止等原則,非要將總統夫婦
「貪腐定罪」不可。後者則以為只要辯稱弊案未及總統,清官何需下台。兩者皆忽
略了憲政體制的自我反省與自行矯正機制。
                                                                               
因此第二,不論是硬體制的罷免或彈劾,或者是公民社會的施壓,都是憲政體制的
一環,後者甚至是融合言論新聞自由、司法獨立、陽光法案等要素所構成的更周延
憲法保護機制。許多反辭職者主張體制改革比要求辭職更重要,卻根本沒看到施壓
要求辭職,正是在實踐體制改革。
                                                                               
第三,亦有論者謂此爭議糾葛了許多殖民主義、威權統治或媒體不公等問題,因此
不能單點思考。其實憲政體制中非實定規範的漸次建立,正是去殖民與反威權
的必
經步驟。而本土政權殖民化以及民選政權乖張化,更是應警醒注意的危機。況
且在眼前的狀況,阿扁政府造就的新金融殖民主義或許正是一大體制漏洞。
                                                                               
最後要做的一個保留是,如果論者在意的並非憲政規範的是非問題,而是政治鬥爭
的敵友邏輯,由於在敵友鬥爭中沒有什麼公共論理空間,前述的討論自然意義
不大
。筆者絕不低估敵友邏輯的重要性,只是對之已無著墨必要
                                                                               
(作者為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rywu06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