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4  中國時報 誰有一口漂亮英語 李明璁

       誰有一口真正漂亮的英語?我覺得很難回答,不過可以肯定的
是:自己不曾、也永遠不會有。這七年來,每當我這麼澆冷水般地
回應人們的欽羨時(「你是劍橋高材生,英文一定說得很好啊」),
大家都覺我不過就是謙虛。我總是搔著頭說:「哪有什麼英國腔,
又不是休葛蘭,我只有台灣腔啦!」

      上星期謝長廷先生在哈佛大學演講,這是他卸任後赴美進修兩
個月的成果展現。多數媒體對其所談內容並無深入著墨,倒是有
幾則關於謝先生一口「台腔英語」的側記。肯定者認為他勤練英
語有助於拓展自身格局,即使怪腔怪調但用心可嘉;相反的,則
有人語帶嘲諷,認為謝的英語結巴難聽卻又東施效顰(對象當然
就是據說「能講一口漂亮英語」的馬英九先生)。甚者,還以此
「再次證明」一個泛政治結論:綠營人士的國際觀與處理洋務能
力,始終比不上泛藍。

      我其實不懂,是藍或綠誰的外交手腕比較有力,跟檯面上幾大
天王的英語程度高低有啥相關。我也不想浪費唇舌列舉如蔡英文等
泛綠菁英,作為上述偏見的反例。倒是這般訕笑讓我相當錯愕,難
道台灣社會的英語學習焦慮,已經從「會不會講」苛究到「講得好
不好聽」了嗎?還是,這些花邊評論,其實再次顯現島內某些持有
特定文化資本者(留美名校、流利英語、經常出國等)的莫名傲慢
。他們似乎認為:講一口漂亮的英語(就像過去能說字正腔圓的國
語),彷彿就擁有一種純正美好的貴族血統,是永遠不會被擊敗的
秀異菁英。

    剛到劍橋時我也遇過不少有著類似傲慢的英國佬,甚至被質問:
「為什麼你們台灣的學校都要教粗魯而難聽的美語?」起初我非常
焦慮,夾處於美英兩種帝國語言中心主義之間,我曾一度賣力地學
舌(還真的反覆跟起螢幕上的休葛蘭唸台詞)。然而,慢慢卻發現
,在這有著上萬名來自他國師生的大學城,各種腔調與奇怪文法的
洋涇濱(pidgin)隨處可聞。混雜化的語言景觀,讓中古以降充滿
「人蔘氣」的劍橋式「優雅英語」(poshEnglish)稀釋許多,也
因此讓那些討人厭的裝腔作勢者(poser),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
,重新學習對異語及雜音的尊重。

     有位人類學大師甚至在演講中,肯定如「新加坡英語」
(Singlish)這類不正統的另類英語。她認為Singlsih發音、腔調
與文法和當地多種方言都巧妙協調並融合,這是在英帝國殖民與
當地去殖民化的歷史進程中累積的智慧。過去新加坡官方也有一
批留洋菁英厭惡這類「新腔英語」,認為它有損國際形象、有礙
國際接軌,於是發動一次又一次「說好英語運動」。直到近幾年
,不少年輕知識分子開始以此「不漂亮的英語」當成是型塑自我
認同的重要元素,這種焦慮遂逐漸緩減。如今在新加坡旅遊局的
官方介紹中,甚至還編了Singlish小辭典。
 
         比起來,台腔英語的變異性其實不算什麼。多半只是受了我
們母語的影響,在子母音的咬字、發音的韻律、與陳述句子中段
時的停頓方式等,有著較濃一點的「台味」罷了。「誰有一口漂
亮英語?」這問題非但不重要,且請小心有毒。就像昔日主流媒
體對閩、客、原住民族群講國語腔調不正的嘲弄,乃至晚近少數
倡導台語人士對外省族群、甚至東南亞移工移民拙於閩南話的苛
責,這種對語言腔調的傲慢品評,及其所造成的文化區隔與壓迫
性,我們不能老在複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rywu06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